永遠的恩師 黃曉紅 (節錄自《畫中有話——敘事繪畫治療法的臨床應用》 我和恩師的故事—我的敘事治療和藝術治療學習之旅 2005年,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說:「你的治療風格讓我想起懷特先生,你去澳洲跟他學習敘事治療,應該很適合你。」我很好奇,就上網搜索了敘事治療,果然馬上就被懷特老師的後現代思想和「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這句名言震撼了。一知半解之下,我報了懷特老師的系統課程,由基礎學起。 第一次見懷特老師,恰好是農曆新年,我們還一起到唐人街看舞獅。那時候我剛去過西藏,給他帶了一個藏族文化色彩很濃的小玩意兒。他像個小朋友一樣充滿好奇地凝視著、把玩著、欣賞著,然後給了我一個擁抱。我在澳洲阿德萊德學習敘事治療時,也是懷特老師的朋友為我提供了住所。老師整個人就是那麼讓人如沐春風,看見每個學生都那麼笑容可掬,沒半點大師的架子。而這一點,從他的老朋友口中證實了:三十年如一日,都那麼真誠、勤奮。 有幸在老師最後的歲月認識到這樣一位非凡的人物,並跟隨他學習敘事治療,是我最彌足珍貴的一段人生歷程。老師家裏的游泳池、他每天騎的單車、凡事親力親為從不假手於人的習慣,加上他一副鍛煉得那麼堅實的軀幹,都是讓我在他突然去世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完全無法相信的原因。老師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他的敘事治療,更寶貴的,是他教懂我如何做人,以及如何成為一名自己想成為的心理治療師。 藝術治療,是敘事繪畫治療法當中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為什麼會成為一名藝術治療師?那又是另一個故事。 在澳洲阿德萊德上學時,我遇上了一位澳洲社工,在我們交談的過程中,她突然看著我說:「你的笑容很像一個人,她是來自德國的一位藝術治療師,移居澳洲多年,她在墨爾本的大洋路上一處叫阿波羅灣的地方授課。我覺得你的氣質挺合適學藝術治療的……」 學完敘事治療的一年後,我去了阿波羅灣(Apollo Bay)找傳說中笑容跟我很相像的澳籍德國人—她就是我的第一位藝術治療老師Cornelia Elbrecht。 還記得第一次見面,我簡直就是走過千山萬水才在太平洋岸邊深山中那片空靈幽秘之地跟她相逢。那誠意絕不是鬧著玩的!Cornelia高大如山,笑起來卻像朵燦爛的向日葵;碧綠如翡翠一樣圓圓的大眼睛,卻透著母親一樣溫柔的和光。低頭端詳著比她矮了一截的我,她伸開雙臂給了我一個暖暖的懷抱。 3年的系統培訓後,我又跟老師的老師Heinz Deuser繼續深造,那4年間所學到的藝術治療、精神分析以及身心之間微妙的關聯,終生受用。Cornelia老師發展的引導繪畫(Guided Drawing), 通過身心同時參與藝術創作,治療創傷。說來真的很神奇,老師這種獨特的治療法,不僅療癒了我心靈的創傷,更處理了我身體上的問題。我經常說Cornelia老師是我的一位「救命恩人」,可不是開玩笑的。 黃曉紅博士和恩師Cornelia Elbrecht 認識我藝術治療的第二位恩師Cathy Malchiodi,是我從災區歸來,感到無知的無力,我馬上在互聯網上搜尋合適的資源,結果讓我找到了Cathy Malchiodi的「創傷知情藝術治療(Trauma-Informed Art Therapy)」,我立刻找到她的郵箱地址,給她發了一封求教的信。讓我驚喜的是,她回覆得特別快,而且熱情地邀請我到密西根州的一個創傷治療論壇上和她見面。還記得在那次論壇上,我是唯一的「中國代表」,大會為了歡迎我,專門點名讓我起來接受全場的掌聲,而讓我喜出望外的是還有禮物—我最愛的一本書:Cathy所著的《對創傷兒童的創意干預》(Creative Interventions with Traumatized Children;Malchiodi, 2007)。那一次的會議,讓我有了學習的方向,並且在考創傷治療專家執照的過程中,我從不同的教授身上,學到了很寶貴的創傷治療的方法,在我其後十多年的臨床治療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常說,一念的轉動,可以引發無數的可能性。一個學習的念頭,讓我找到Cathy,在她的引領下,我成為一名創傷治療專家及培訓師,有更多的力量和資源服務創傷案主,而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了Cathy這樣一位良師益友。自從2008年結緣以來,她一次又一次地扶掖我這個晚輩,發揮她在藝術治療界的影響力,助我成功舉辦了三屆藝術治療國際論壇—邀請了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及地區的藝術治療師,讓色彩和文化共冶一爐,分別在2013年深圳和2016年香港以及2019年北京的舞台上紛陳豐碩成果。我們還把論壇變成一個盛會,把舞台變成時裝表演的天橋,讓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美國、加拿大、德國、澳洲、墨西哥、英國、意大利、印度、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以色列、土耳其、約旦、黎巴嫩、柬埔寨各色佳麗,展示各自的民族服裝和代表他們文化的一件物品,做到真正的多彩多姿,別開生面。Cathy在2013年走模特天橋的時候身著Star Trek裏面Spock的戲服與神秘嘉賓奧巴馬的弟弟Mark Obama Ndesandjo同台對話的一幕,至今仍然為參加者所津津樂道。Cathy每次來香港,都要轉三趟飛機,花24小時才能從她的家飛到我的家。她不僅作為主講嘉賓參與了三屆國際論壇,並且為香港的臨床工作者做了三年三階的「創傷知情藝術治療」證書課程,教授我們一系列的藝術治療法,讓我們應用到臨床工作上。 記得2016年Cathy到香港來開她的第三階證書課程時,我無意中聽到她跟一位美國朋友說到當年和我相識的故事,我一直以為是我飛到美國去拜師學藝,沒想到在Cathy心目中,我和她是互相奔向對方,還邊跑邊叫著彼此的名字!當我在8年後聽到恩師這樣形容的時候,那種感恩和喜悅之情,難以言喻。老師送給我的每一本書,都會寫上一段不同的話,在《對創傷兒童的創意干預》再版的時候,她送給我的那一本書上寫的話,讓我一讀再讀,熱淚盈眶: Cathy的廣闊視野和人文精神,為我開發敘事繪畫治療法這套臨床心理治療模式提供了靈感的泉源。還記得2016年Cathy第三次接受我的邀請,專程由美國路易維爾輾轉24小時來到香港,在酒店睡醒後,我問她想到哪裏遊玩,她說:「我哪兒也不去,就上你家我們一起討論你的敘事繪畫治療法。」結果我們用了一個下午,老師帶著我逐個篇章細閱並商討,哪些要刪哪些要留,哪些要特別突出,哪些要加以補充……Cathy的認真和認同,一直是我在孤獨的寫作過程中極大的鼓舞;她多次提到我在四川災區、兒童福利院以及私人執業的個案經驗之寶貴,還殷殷鼓勵我在書中分享。恩師的厚愛,讓我心中暖暖的,在寫作遇上困阻的情況下,依然元氣滿滿、動力充沛。 黃曉紅博士和恩師Cathy Malchiodi